这里是全国政治与经济双重中心,久沐王化之下,四海升平、乡闾淳化。
百姓多多少少有了一点积蓄,紧绷的神经渐渐松弛。
战火似乎已经成了久远的传说,流传在坊间的,多半是些逸闻趣事。
在这些故事中,朱全忠不出意外地成了大恶人,李克用的形象则被大大拔高——在二十年前,两者的民间风评截然相反。
朱家唯一形象好的,大概就是前梁王妃张惠了。
在中原百姓的口中,这个女人先束缚住了朱全忠的豺虎之心,随后又让圣人沉迷在她的温柔乡里,中原百姓因得大利,人人称颂。
这就是大夏。
这个国家,日复一日地运行着,就像一台不甚精密,但却粗糙皮实的机器,轰隆隆作响。每过一年,似乎都被注入了一些鲸油,整台机器的运转也变得更加丝滑流畅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圣人正与宰相、枢密使、学士们反复讨论,编纂新书《致治》的消息正以飞快的速度流传到全国各个角落。
三月底,随着第一批学者进京,关中顿时成了四方关注之地。
******
《致治》:第一篇《人口》、第二篇《通货》,未来可能有第三篇、第四篇……
这是目前流传在长安各书坊间的消息。
书名出自朝廷正在编修的《唐书》第二卷《太宗本纪》:“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以上是刚刚抵达长安的牛希济得来的消息。
牛希济,前唐宰相牛僧孺重孙,大夏绵州司马,因为与一帮文人互相唱和,声名不小,故被邀请入京。
“确有第三篇,曰《地理》。”都亭驿内,前来迎接的太常卿姚顗说道。
当然,姚顗不是来迎接所有人的,他只来见牛希济,因为两人关系非常好,算是同一个学派的。
他们这伙人,其实可以算作晚唐以来的主流儒家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