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韩愈提出“道统”理念,并列了谱系,从尧开始,继之以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最后以孔子、孟轲结束。
他创造性地分离了“道统”和“治统”,初步建立了儒家道统的“传道”体系。
这个说法一经提出,轰传天下,被大量儒家士人所接受。
皮日休甚至在这个儒家道统谱系后面,又加了荀卿、王通、韩愈三人。
陆龟蒙、朱阅、林慎思、司空图、牛峤等人也是这一流派的积极分子,作为牛峤的侄子,牛希济自然身处其中了。
“哪朝修史,不写地理,有必要单独写一篇吗?”听到姚顗的话后,牛希济有些奇怪。
“这本有些不一样。”姚顗想了想后,说道:“还是很有用的。”
随后,他为牛希济详解了一番。
原来,圣人写的这篇《地理》与以往的都不同。古来修史,必有《地理志》,主要记录的是全国行政区划,涉及到具体某州时,还会记录一笔户口、特产以及相互间的驿道路程,其实非常简略。
民间出版的地理类书籍要更丰富一些,会具体描述某地风俗,山川河流走向等等,有的还会加点类似游记的内容。
但总体而言,无论是官方典籍还是民间游记,写得都较为简略,也多浮于表面。
圣人这本,算是把各家综合起来的集大成者了。
他老人家认为,地理是一门“学说”,更准确地讲,是描述地区间差异的学说。
一个地区的地理,应包含气候、地貌、土壤、人口、作物、城市、农村、交通等多个方面。
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很大,随后又引申出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两个分支。
他认为,一个地区的人文地理,必然受自然地理的影响。
简而言之,地貌、气候、环境塑造了当地的生活方式、民族性格、社会形态——其实就是后世有一定争议的“地理决定论”,现代社会不太灵了,但在古代还是非常明显的。
与此同时,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