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邴滔滔不绝地说道:“俗言道,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则下有铁,这整个桃丘,就是一座大的铁山。”
铁官吏曹邴如同众星捧月般,将冷却后黑乎乎的铁块献宝似的拱手敬献给赵无恤:“托了司寇的福气,今日仅五炉便练出了两均铁!”
前来出迎的矿匠名为曹邴,也不知是东夷遗种还是曹国公族分支,总之这个干瘦精壮的中年国人是鲁国内为数不多的冶铁之人,而且兼顾搜矿开矿的才干。
……
“据说天下有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可据小人所知,鲁国内仅有三四处大矿,桃丘就是其一。”
赵无恤无语凝噎,这就是桃丘一个月折腾后的成效了?古以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四石为一鼓。所以两均就是六十斤,六十斤铁就高兴成这样?后世随便一个小钢铁厂,每日铁产量的单位都是以吨来计算的……
……
不过据说以前那个须句大夫名下的小冶铁作坊,年产量也不过四百多斤,这一对比,无恤哭笑不得,他是应该为桃丘铁矿的出产突破新高而高兴,还是该为此而沮丧呢?
于是乎,到了一月末时,桃丘铁矿便开始运作起来了。
而且瞧着质量也不怎么好,粗劣无比,不回炉重来的话,锻造铁质兵器那是别想了。还是继续“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的老传统吧。
至于按照四季节气来施政的传统,如今也不止他一个人破坏,以小恩小惠安抚好民众的情绪就行。
这六十斤劣质的铁够做出三十把锄头不?若是天天如此,那好歹一年也能做近万把来,可进入二三月就会降下春雨,立夏前是别想开工了,到时候加班加点,顶多能有千把铁农具。
最后,赵无恤回了一封措辞谦逊的信件,说自己部署进山伐木,而是开辟一条道路而已,绝无滥用劳役之举。但实际上,他并未理会孔子的建议,因为开矿炼铁之事要乘早做,到了二月份春雨降下就无法实行了,不乘着天气晴朗储存些矿石,何时才能做出铁质农具?
这好歹算是赵无恤能接受的底线了。
恐吓?还是多虑?
后世有人或许会说:“铁冶炼只要温度高,再加一些碳就可以冶炼出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