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谁若赎回鲁人,再去领取赎金,就会被认为是不如子贡,是好利而不义的。然而鲁国富者少贫者多,没有几个人和子贡一样,有足够的财力可以保证,损失这笔赎金不至于影响自己的生计。
夫子是这样说的:“赐呀,赵氏君子说得对,你这件事情,做的有失妥当。”
所以夫子才和赵氏君子一样,认为“赐失之矣”!
当时的情形,子贡记忆犹新,在中都的厅堂中,他和夫子也是对坐席上,讨教此事。
而子路救人,既有义,又能得利,必然会得到众多的鲁人效仿。
说到这,子贡就更加惊异了,他觉得夫子和赵无恤最吻合的地方,就是在对此事的看法上。
子贡将此事原原本本说了出来后,又称赞了一通赵无恤与夫子不谋而合,真是贤者必有通惠。
“对子贡赎人而不取赎金之事,孔子是如何评价的?”
赵无恤则心中窃笑不止,托了前世漫山遍野的国学热,他是听说过这故事的,要不然,怎么敢那么笃定孔子的反应?
他关心的,是上次那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