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夫差在战略上十分藐视北人,可临近大战时,他仍然没有妄动,两军对峙之下,都是小心翼翼,谁也不愿意冒进给对方破绽。
王孙骆是琅琊海战的功臣,因为他更懂军事,被夫差又调到北方作为“左校司马”,位置在伯嚭的军职“右校司马”之上,吴国深受楚国文化影响,军中左贵于右。
五月初,依靠运河的强大运输能力,以及沿岸徐、群舒、钟离等被征服者的免费劳力,吴军主力乘船抵达徐地,舍舟从陆路进入宋国。夫差在徐地和邳国各留兵三千保护粮道,又让申叔仪进驻沛邑,他自己则亲帅主力,与宋国司马子牛、皇瑗的两万人合兵一处,利用芒砀山一带错综复杂的地形阻止赵军东进……
不过事后来看,那次大胜带给吴国的东西其实并不多,赵国的舟师是败了,船只也尽数被齐人俘获,但徐承带着剩下的人弃船登岸,在琅琊台死守,至今仍未攻下。莒国虽然响应号召叛赵,但国都莒城却还在鲁人手里,不仅如此,夫差寄予厚望的陈恒也仅仅打到沂水一线,就被鲁军所阻,根本无法抵达泗上,与吴军会师。
四月份,得知齐吴水师在琅琊大胜,莒国已经叛赵侯,夫差认为赵国不过如此,在齐国的不断鼓吹下,他毅然纠合了六万大军北上,试图阻止此事的伍子胥也被赐剑自杀。
王孙骆本来与伍子胥相善,是反对夫差争霸中原的,但当夫差问询:“守城、决战,孰利?”王孙骆却道:“进攻有利。”
若是现实能高歌猛进也就罢了,夫差还能忘掉梦里的不快,可偏偏这次北征中原也没有夫差预想中的顺利。
夫差问道:“为何?”
从那以后,吴王夫差就经常会做奇奇怪怪的梦,这也是他近几天来夜不能寐的原因之一。
“事已至此,大王已经没有回头的路了,若是一味留守彭城,休说宋国百姓态度暧昧,随时可能背叛,就算拖到冬天,吴人不习惯北方的寒冷天气,到时候肯定会冻饿死去大半。依我看,不如让宋人提防沛邑之敌,大王亲帅吴甲袭击赵无恤的大营,寻求夜战。夜间骑兵及赵军擅长的远射机巧几乎无用,而吴人勇悍好斗,不畏混战,如此,或许还能战胜强敌,逼退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