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驱说道:“这些小盗只是藓芥,重要的是早日赶到巨野,解除围困,此乃君命,石司马这是要阻拦么?莫非是要将逐奔不过百步,延绥不过三舍的古军礼用到这群该死的盗寇身上?”
在和赵无恤有了几次书信来往,达成某种不为人所知的秘密协议后,盗跖前一日还是不死不休的大敌,后一日却态度剧烈转变,默默地为赵无恤服务起来。其中缘由非但盗跖手下们想不通,连无恤阵营里的中等军吏也搞不明白,只能稀里糊涂地执行命令。
石曼连忙出言阻止道:“万万不可,常言道逢林勿入,盗寇狡猾,焉知没有埋伏,师帅还是持重为好。”
有张孟谈和阚止能窥见其中一二,都为赵无恤解决此事的奇思妙想而折服。
正如现在,在逐渐接近巨野后,与群盗的遭遇变得越来越频繁,在轻易“击溃”今天的第五股流寇后。公孙驱变得不可一世,他强行接过了指挥权,让兵卒们迅速追击过去,定要追亡逐北,把他们撵到大湖边上不可!
总之,盗跖负责带千余群盗袭击巨野邑,切断了它对外的交通联络,冉求那剩下的四百余鸳鸯阵兵卒负责在旁“协助”,实则是就近监视,有这盗寇克星在,不怕盗跖不老实。
然而这时候,公孙驱的态度开始产生变化,连续不断的胜利让他内心膨胀到了极点,对邑司马的建议嗤之以鼻。认为是自己指挥得当才获得了胜利,而邑司马却是个不会打仗的人,对那些不堪一击的群盗如此小心翼翼。
终于,在长期的等待后,卫国总算迈出了最后一步,面对纳质子、出民夫等苛刻条件,以强硬的措辞对晋国说了声“不”。随即卫侯更是打了鸡血一般,带着王孙贾和弥子瑕,各帅左右二军主动出兵,五百乘兵卒向朝歌城进发!打了范氏一个猝不及防,也不知道那边战事如何了,赵无恤可是很希望他们两败俱伤的。
“司马不是说过么,盗寇常常昆父兄弟一起行动,父亲若伤,则儿子搀扶,兄长若伤,则其弟救治,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么?如此也好,他们逃窜的速度一定会被拖慢,让后军加速前进!”
卫晋既然决裂,那作为晋国的铁杆盟友,鲁国就不能不有所表示。要换了对外强硬派阳虎还在时,早就直接发兵濮阳了,可三桓无胆,消息也才刚刚传到鲁国,所以借口防御齐人,并未动作。
“尤其是连投降之人也没有,伤者也被统统带走了,他们为何要这么做?”
何况朝中还有孔子,孔子此时对卫侯感官还不错,他一向喜欢颂扬鲁卫和睦,恢复周公、卫康叔之好,多半不会支持鲁侯助晋攻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