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前半生的经历与王孙胜极其相像,都是堂堂王室后裔沦落流亡,最后被迎回楚国,故他知道六邑有孙叔敖庙后,立刻就来,奉上五谷等祭品加以祭拜。
当地的豪长讨好地介绍说,六邑之所以会有孙叔敖庙,是因为孙叔敖当上了楚国的令尹之后,发动百姓于楚国境内,下膏泽,兴水利。在楚庄王十七年左右,亲自来到淮南,主持兴办了一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六邑也深受这处工程的恩泽,所以在城内为孙叔敖立了庙,百年来香火不绝。
王孙胜不由赞道:“真乃贤令尹,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庄王能够问鼎中原,多亏了孙叔敖,真是吾等公子王孙之楷模。”
王孙胜回到楚国后,力求让自己融入楚风里,他本来就天资聪慧,对于楚国的典籍烂熟于心,一年来努力学习楚言,这会说话已经与土生土长的楚人没什么区别了,所以才能颇得军心,也能让各地楚国贵族心生敬慕。
而像孙叔敖一样从破落的公族子弟,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令尹、司马,也是王孙胜现在的志向。
数日后,王孙胜率军从六邑北上时,便经过了芍陂。
芍陂因水流经过芍亭而得名,王孙胜望眼望去,却见此地位于大别山的北麓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听当地老人说,在芍陂开挖前,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当地人深受其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