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年末为了收购玉郎机构,林氏影业举债2亿多港元,贷款为期3年,现在只是还完了第一期。
以林氏影业的实力,要一下子还上这些贷款也不是问题,但陶玉书肯定不会这麽做。
考虑到公司资金的流动性,如果要收购明报集团,林氏影业帐上最多能动用1亿现金。
玉郎机构去年没分红,帐上能动的资金至多不超过1.6亿,加在一起才2.6亿港元。
距离收购明报集团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还有很大的差额,要想将这个想法落地只能融资,质押股权贷款是最简便的方法。
「早知道不买这套房子了!」
算了一下帐,陶玉书有些懊悔的说道。
林朝阳笑着说道:「十亿八亿的生意,还差这几千万?」
他从容说道:「以咱们的实力,要拿下明报集团是有些吃力,但问题不大。不管是林氏还是玉郎机构,都在我们的牢牢掌控之中,质押一部分股权也没关系。」
「借了钱总要还。」陶玉书说。
「真要是把明报集团的控制权拿到手,还怕还不上钱吗?」
陶玉书和林朝阳对视了一眼,对于已经熟悉了资本市场操作的她来说,林朝阳的潜台词并不难理解。
「那就等见面聊吧。」
数日后,湾仔。
湾仔道上车水马龙,建筑鳞次栉比,街道两侧大楼上霓虹闪烁,很符合好莱坞电影中对亚洲城市的刻板印象。
那一块块看似不起眼的店铺招牌,却藏了不少宝藏,杭州酒家便是其一。
这家开业时间不长的餐厅经营的是香江为数不多的杭帮菜,虽然门牌看起来不大,但味道却十分正宗。
陶玉书把请客地点放在这里,是花了心思的,因为金庸就是浙江人。
「查先生!」
「林生丶林太,好长时间未见了!」
一见面,双方热络了打了个招呼。
落座后,点了东坡肉丶酒酿丸子丶西湖醋鱼等几道杭帮菜的经典菜系,陶玉书笑着说:「这家老板可是地道的杭州人,手艺传家,查先生可以品鉴品鉴。」
「听林太这麽说,我的胃口倒是被吊高了。」金庸笑呵呵的说了一句。
等菜的功夫,三人聊了些家常。
金庸提到了《入验师》,「林生新书的稿子我看过了,角度非常清奇啊,文字细腻动人,文中对于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令人印象深刻。「
林朝阳客套了两句,顺着这话聊了几句出版事宜。
上菜后,三人边吃边聊,气氛轻松而愉快「这家杭帮菜的味道确实很地道,难得在香江能吃到这么正宗的杭帮菜。可惜现在年纪大了,
胃口大不如前。」金庸擦着嘴说道。
今天这顿饭,请客吃饭不是重点。
陶玉书笑着说道:「胃口差点没关系,饭店就在这,查先生想吃了随时都可以来。」
她的话里似乎藏着几分深意。
「多谢,林太有心了。」金庸依旧笑的慈眉善目。
打了一句机锋,陶玉书才问道:「听说查先生最近打算退休?」
「是有这个打算。年纪大了,脑子不灵活了,再占着位子容易连累公司。
家里子女没有一个想接班,公司内部也没有太合适的人选。」金庸坦率的说道。
陶玉书见状也直截了当的问:「如果由玉郎机构来收购明报集团,查先生觉得怎麽样?」
金庸面露沉吟,陶玉书不疾不徐的说:「我们打算以明报集团现有净利润10倍的价格现金收购查先生手中的股权。」
1988年,明报集团年盈利达到了6500万港元,10倍价格便是6.5亿港元。
明报集团股东有两人,多年以来从未变过,一个人是金庸的老同学丶老搭档沈宝新,握有20%
的股权。
金庸本人则握有明报集团80%的股权,按照陶玉书的报价,这笔交易的规模将达到惊人的5.2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