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半个时辰之后,所有抵抗都被粉碎了。
横七竖八的尸体散落一地,鹌鹑似的的俘虏瑟瑟发抖。辅兵们开始出来清理战场,将马匹收拢、器械捡走,尸体统一堆叠起来,一会挖坑埋掉。
城外营垒内还有两千余守军,这会也投降了。
他们别无选择。
不可能有第二波援军出城救援了,如果不想被围困到死,投降是最好的选择。
卢怀忠也在亲兵的簇拥下抵达了战场。
他遥望着高大巍峨的城墙,道:“本还在发愁,到底要死伤多少人命才能攻下这座城池。现在倒好,梁怀瑾一投,省了太多事了。”
旋又想起还在馆陶与史仁遇磨嘴皮子的罗绍威,无声地叹了口气。
有的人就是这样,机会给了他,却没法把握。易地而处,他有比罗绍威更好的办法处理当前局面,还不止一种。
“韩逊!”卢怀忠喊道。
“末将在。”
“领兵攻城,不要予敌喘息之机。”
“遵命。”
计划赶不上变化。攻城器械尚未打制完毕,军士们又刚刚经历大战,体力有所亏欠。但眼下这个局面,不趁机攻打就太可惜了。若让守军从混乱的状态中反应过来,又不知道要花费多长时间,死伤多少人命。
鼓声隆隆。
韩逊带着三千多步卒,扛着简易木梯,一往无前地冲了上去。
******
城内其实还是有不少守军的。
衙兵决胜都一千六百余人、山河军四千余,外加临时征集的土团乡夫逾万,兵力是足够的,器械、粮草也是充足的,至少维持半年以上的消耗不成问题。而魏州城墙又在乐彦祯、罗弘信时代经历过大规模修缮,十分坚固,城防设施也很完备,夏军不丢个几万条人命,休养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