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以来,帖经考试五道、十道甚至二十道都有过,今只有五道。
帖经相当于填空。即把经书翻到某一页,左右两边掩没,只留下中间一列,再把这一列中任意三个字盖住,让考生写出被盖住的三个字,三字为一帖。
这一项考察的是背诵能力和记忆力。
最开始就是只考五道,要求是“五经通三”,即至少对三道才算过。
邵树德了解过,近年来被这一项刷掉的考生不少。
“近年以来,此道稍坠。”他说道:“上至元辅,下及庶僚,虽负艺者极多,能贴经者甚少。恐此一节,或滞群才。”
邵树德这话的意思是,让你们这些宰相来考帖经,都不一定能得60分。
有些考生或受战乱影响,或因生计艰难,读书背诵的时间大大减少,这一项不宜过难,因为容易刷掉一些有真材实料、精于实务的实干派。
“五经通二、通三皆可。”邵树德直接乾坤独断,降低了难度。
以前是60分,现在40分也行,这给一些偏科考生带来了福音——有人默写填空真不行,但策论写得极为精彩,对国家大事有独到的见解,如此改革后,他们的机会更多了。
“陛下,礼部曾提出增加对义考试,不知此事……”不光邵树德提意见,宰相们也在想办法改革,这会陈诚便提出了建议。
“对义”考试就是阐述对某段经义原文的理解。
这项考试也是近年来才慢慢提出的,历史上五代曾一度加入考试,放在帖经之后,即考完杂文、帖经之后考对义,三场都考完,再考策论——考试的顺序,其实也有过变化,有时候第一场考帖经,但晚唐五代的顺序是杂文、帖经、策论。
听完陈诚的话,邵树德仔细想了想。
“可以加进去试试。”只听他说道:“考五道,通三即可。”
具体通几道,其实也是有说法的。毕竟录取名额有限,通三道是及格,五道全对也是及格,但在选拔之时,还是有区别的。五题对三题,只表明你不会被当场黜落,究竟能不能考上,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