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王清明终于和英国人达成的最终协议,英国人以每架“雷电I”26万华币,“翼龙II”23万华币的最终商议价格向鲲鹏飞机制造公司下达了700架采购订单,要求他们必须在一个月之内完成生产,将这批战机交付英国人使用。
随后保罗再次向鲲鹏公司采购了价值200万华币的两款战机的配套的零件等,单单和英国人的这笔买卖,鲲鹏公司就将从中获利近一亿八千万华币,这可是一笔巨大的利润啊!
只不过这次华夏政府只允许鲲鹏公司向英国出售“雷电I”和“翼龙II”,严禁鲲鹏公司向英国人出售更先进的“雷电II”以及“翼龙III”战机,这两款战机也是此时国防军装备的主力机型。
因为这两款战机在设计是采用了更先进的设计技术,并且首次将雷达搬上了战机,这使得战机在空战中可以掌握主动权,并且这两款战机都安装了华夏刚刚研制出来的马力更大的昆仑VI型发动机。
可以说“雷达II”和“翼龙III”要比上一代的两款战机先进的多,这主要是赵汉青为了应对二战的来临,让华夏武器研究所联合鲲鹏旗下的飞机研制团队精心研制升级出这两款战机的,所以赵汉青严令不得将这两款战机出售给任何国家。
因为以这两款战机的性能,赵汉青知道此时世界上恐怕没有多少战机是他们的对手,就是英国的“飓风”和“喷火”都恐怕难以匹敌,而此时美国的P-51“野马”还在研制当中。
一旦英军装备了这两款战机,德国空军必将遭到更多的损失,这不是赵汉青希望看到的,赵汉青此时武装英国,除了赚取巨额利润之外,还有让英德两国的实力缩小一些,让他们可以打的势均力敌一些。
赵汉青可不希望欧洲的战事早早结束,最好两国陷入相持,不能让英国轻松被德国占领,这样才符合华夏的利益。
随后这次华夏的“中空”军火制造商可算是赚了个盆满钵满,而此时的“华剑”的负责人也找上了英国人,推销他们公司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