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他赵氏就是这时代最可恶的官商,一个一只脚还踩在封建时代,一只脚却踏入君主专制的古代托拉斯。
“这只是节流,对于各郡而言,只怕是杯水车薪。”
所以赵无恤并未走极端的“上农除末”路线,以农业为主,工商业为辅,多重所有制经济并存健康发展,才是王道选择。
赵无恤皱眉道:“如此说来,若整个冀州(两河之间曰冀,包括山西)都遭灾,太原、东阳、河间、代的粮食就有些捉襟见肘了。这样,从今日起开始削减耗费粮食的大工程,如开凿太行各隘口陉道可以稍后放放,再以河内之粮移于各郡府库,如何?”
何况计然那条“开源”的计策,还得依靠大小商贾来实现呢!
不过若真如苌弘所预料,灾异一来,大家都逃不了。
俩人站了良久,也有点乏了,便坐到了田埂上,身为晋国上卿,赵无恤也不嫌脏,盘起腿来就往下追问。
至于连年作战,几度征召民众的魏、韩两家,赵无恤估摸着,安邑和虢城能有一年余粮就要烧高香了。
计然道:“上卿已强制在鲁、卫、莒、泗上诸侯间使用赵氏五铢钱,取代之前种种杂币,成为列国的唯一货币。此外韩魏、宋、中山、北燕、齐、郑等与赵氏贸易往来密切的邦国,五铢钱也极为流通,几乎成为贸易标准货币。如今晋国铁矿遍布,兵器和农具不再需要大量铜锡,何不将储藏的铜锡大量铸币,再用这些铸币,从韩魏、中山、北燕、齐、郑等国以超出市肆的价格购进粮食呢?”
这就是计然之前所说的“兴师者必先蓄积食、钱、布帛,不先蓄积,士卒数饥,饥则易伤”。赵无恤的士兵不是不吃不喝的陶俑,每一次动兵,都意味着耗费大量粮食。这也是赵氏过去三年,只小规模动兵,没有打举国之战的缘故,无他,粮食不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