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他和子贡的生意做得烈火烹油,但赵无恤可不满足于货殖贸易,粟米满仓的小领主生活。
但正因为困难,才让赵无恤有了可乘之机……
子贡曾言,他被孔子比喻为“瑚琏”,也就是祭庙里的一种礼器,有多种用途。虽然没有达到“君子不器”的最高标准,但可塑性还是很强的。
无论是出身,还是需要恶补的知识,都不是一天两天能追上的。
所以要是能借此机会,将子贡慢慢引上历史上必然会走的外交官道路,也是不错的。
但,想从一个商贾穷士,摇身变为至少是“大夫”一级别的行人,难度还是很大的。
只需要想象一下,历史上“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的前景,赵无恤就怦然心动,想将此人收归自己幕下。
子贡讲过这件事后,赵无恤方才知晓,原来他成为开纵横流派先河的外交官,不是没有原因的,竟然这么早,就已经立下了志向。
孔丘虽然能教授君子六艺,礼乐仁义,但却不可能连行人言辞,外交范文都一起教了。
孔子沉吟片刻,对子贡的评价是:“辩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