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跖是终结了孔子在中都之治的罪魁祸首,他不仅曾与孔子驳辩,手下群盗还曾伤及孔子,于是他被孔门弟子视为仇敌,恨不能杀之而后快。
可若这不是赵鞅的主意,而是赵无恤的打算呢?
“小司寇就不曾用兵剿灭之?”
治国,平天下,不同情境下,这两句话的意味也不同了,这位小君子可不是一个甘居人下的人!
冉求回答:“未曾,如今盗跖还在东山岛上,手下依旧有数钱之众,千余兵卒。”
从颠覆阳虎,夺取郓城,再到所谓的维新之政,最后是西鲁互保,图谋须句,招纳盗跖。孔子仿佛窥见了赵无恤隐藏在谦逊后的熊熊野心。
孔丘弟子公孺良的关注点却不同,他催问冉求道:“子有师兄,既然大野泽的盗寇已经溃散,那群盗之首柳下跖可伏诛了?”
当年郑国人接纳了流亡的楚国太子建,谁知狼子野心的太子建竟然想勾结晋国图谋郑国,现如今,鲁国也要遇到相似的事情了么?
比肩群盗一去,齐国又败,鲁国也就没太多倚重赵无恤的理由了。
孔子最后决定了:“无论赵卿和赵氏君子意欲何为,我作为君上信任的大宗伯,即便赵氏强势,我也要学当年的郑子产!敢争贡赋,不辱使命,为鲁国守住利益!”
枝大于干永远是导致国家不稳的重要原因,是不是应该着手加以限制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