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布子卿拍完桌子后,冷哼一声,跑到门口穿上鞋履便要离开。赵鞅也意识到刚才那句话十分失礼,连履都顾不得穿,踩着足衣连忙追到门外去向他赔罪,盛情挽留。
“无恤,众人皆无功而返,唯独你追入林间,可猎杀了那头白麋?”这却是赵鞅从高台上急切地赶了下来,隔着大老远就问上了。
一言不合,不见用于君上?除非是对着泰一神发了毒誓,世代效忠的家臣。那些自由身的士人则大可以唱着歌鼓着瑟高高兴兴离开,反正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种情况在春秋萌芽,到了战国时达到顶峰,所以战国君主经常被墨翟、孟子等名士当面骂得跟二孙子一样,还得腆着脸好酒好肉伺候着。
他真的对那“祥瑞”很上心啊。
的确,这个时代的士人是极为傲娇的,不仅仅是自幼的贵族教育熏陶,毕竟光是在中原,就有大大小小十多个诸侯,数十上百位卿大夫封君可以让他们从容选择效忠对象。
赵无恤越过三位便宜兄长,快步上前,向匆匆而来的赵鞅复命。
他路盲误入丛林没什么,被黑熊逼到树上狼狈不堪也没什么,但只有一样,他作为相士的职业道德是绝不容污蔑的,这就是姑布子卿十岁学《易》以来,一直坚守的骄傲。
“父亲,请恕小子无能,未能猎杀白麋。”
“士可杀,不可辱!上军将既然如此信不过子卿,那子卿多说无益,告辞了!”
这对伯仲叔三兄弟来说,是个好消息,他们不约而同的松了口气,被幼弟压过一头的滋味可不是那么舒坦。
谁知道,这句话却让道貌岸然的姑布子卿暴跳如雷,他当下就拍案而起。
赵鞅则大失所望,他方才听了姑布子卿的话后,对赵无恤一度寄予厚望,可如今他失了白鹿,赵鞅的脸色阴沉得像要滴出水来。
他心中略有所动,但姑布子卿这样可劲的贬低其他三子,独夸赵无恤,赵鞅不免又产生了怀疑:“先生,你莫不是因为被无恤救了,才为他说好话的吧?”
周围的人感觉到了主君的心情不佳,纷纷沉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