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离岸后,公子刺望着对岸的故乡,只觉得这十余年都是一场梦。
“走的时候还是总角孩童,如今已长大成人。”
舟人倒是没有因为他是“赵国使者”而敌视他,只是干笑了一下,毕竟谁也说不准,这灞水一带,明日或许就成了赵国的郡县,他也得做赵侯的顺民。
子蒲叹息道:“那时候君夫人嘱咐公子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汝乃秦氏,而非赵氏,如今站在老朽面前的,到底是秦刺,还是赵刺?”
“难怪贵人一口赵地口音。”
“是秦刺!小子的身份,一日不敢忘怀!”
“我……”公子刺下意识地想要否认,便欲言又止,只能点点头。
公子刺迈步上前,朝大庶长下拜顿首,眼中涌出泪水:“刺有负大庶长之托,未能识破赵侯奸计,致使秦伐义渠,给了赵人可乘之机……”
“小君子是赵国的使者么?”公子刺与随行二人下马上船后,那个秦国舟人用秦地的口音关切地询问道。
“老朽都未能看穿,何况公子少不经事,岂是赵无恤的对手,过去的事,不提也罢。”
如今秦军三万,驻扎在灞水西面的丘原灞上,赵军十余万,分别驻扎在郦邑鸿门、蓝田和泾阳三处,其中赵无恤亲帅主力十万位于鸿门,与秦军相距四十里。大军对峙,一时间,本该是农忙时节的丰镐平原一片惊慌,灞水上也一艘船都见不到,这一叶扁舟,还是秦营专门派来接公子刺的……
子蒲扶公子刺起身,但一对手掌却牢牢捏住了他的肩膀,沉声说道。
灞水上摆渡的舟人如此解释,言语中未免有些惋惜,过去两百年,不管发多大的水,灞桥都岿然不倒,却毁于人为。但形势使然,秦人不得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