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猜测,明天,至多后日,如果情况没有好转,那好不容易激发的士气依旧会低沉下去,最终让齐军分崩离析!
无恤可以想象赵鞅在接到曹伯告急时的暴跳如雷,但这样一来,他就面临着两难的抉择。
但阳虎却知道,这些牲畜的肉平摊上每个人头上,最多只够半顿。从去岁十月到今年夏天,他被孟氏公敛阳围困在灌邑里,尝过饥饿的滋味。饥饿是永远不会停止的,是无穷无尽的,它会从内而外,从肠胃到肌肤骨骼,将一个铁打铜铸的汉子摧垮,看见一团粟米也能卑躬屈膝。
若按原计划全军渡过濮水北上,等齐人粮秣吃完,气力耗尽,组织开始崩溃时发起进攻。乐观的估计,在父子同心,步骑协同的情况下,加上无恤发动各邑亭卒来捡便宜,至少能将齐军四万人留下一大半,虽然赵氏也会付出两三千人的伤亡。
果然,在齐侯的表演下,齐人山呼君上贤明,众人方才的疲惫和绝望居然就这么一扫而空,启程行军时速度甚至加快了不少……
但那样一来,赵无恤费尽心血攻略下的濮南地就可能被卫军一举收复,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当年齐桓公率军千里行军,北伐山戎,斩孤竹国,回途时困于大雪封山之中,失去了方向,最后以老马识涂而归。如今齐侯杵臼见困于濮北冬雪,于是杀马飨卒,解衣暖士,也足以成为千古佳话了。
若让赵无恤选择,他还是会选重创齐人。因为战争,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第一准则,而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后世的耳渲目染让他有了这种意识。至于得而复失的地盘,这个冬天不行,就明年再战,在齐人主力垮掉后,卫人自然无法再守多久。
阳虎旁观了整个过程,期间点头不已,毕竟是做了将近五十年国君,在历次强卿专权里活命的人,齐侯并不是没有才干,而是平日没用对地方。只要他好好装下样子,将晏婴教的那些东西施展出来,一如在夷仪为敝无存发丧一样,还是能重新收拾军心士气的。
他不知道当时赵鞅是如何想的,依照这位强卿的性情,无恤以为他会选后者,孰料他却选了分兵去保濮南。
齐侯依然是一副对不起众兵卒的表情:“此次寡人驷马皆杀,除了部分拉辎车的牛马外,其余各卿大夫和军吏的马,凡有冻病不能行走、拉车者皆杀之。卿大夫有多余衣物者,统统分予下吏,聊以为继,还望众人再坚持几日!”
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赵鞅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