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争论的时候,赵无恤一直没有作答,他的目光在石乞、阚止、子夏三人间来回审视。
石乞,在这个楚国人身上,赵无恤更多看到的是野心。他渴望出人头地,渴望建立功业,成为卿士,再衣锦还乡。生不能五鼎食,死则五鼎烹,为了这份野心,他心狠手辣,行事不择手段,所以才会第一个向赵无恤劝进,因为这样做获利最大,最容易得到重用,一飞冲天。
阚止,他曾经是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在历史上本来是未来的齐卿,让陈恒也一度为难的对手。随着慢慢成熟,他已不满足于在鲁国做一个封疆大吏,而是渴望更大的舞台。所以他也跟进劝说赵无恤代晋,甚至还想将赵氏控制的诸侯合并,如此一来,中原几乎连成一片,阚止也可以尽情挥洒自己的才干。
总之这两人的劝进,都怀有极大的私心……
赵无恤手底下像他们一样希望随着赵氏代晋的鸡犬升天的人,不在少数,他这下算是明白为何许多权臣造反是迫不得已了:你能满足现状,但你的手下人却想更进一步,他们的欲望和渴求会成为催促你行动的动力。
至于子夏……赵无恤没有看到他的私心,有的只是殷切谏言。
他诚挚地对赵无恤下拜道:“我认为,主君当以仁义王道取代晋国,而非以诡诈强权取代晋国。”
子夏反对的不是代晋本身,而是这个时机问题,他不是赵无恤阵营里的“荀彧”。私臣安敢谋于公事?这是春秋的普遍准则,赵氏的家臣绝一般不会对晋侯怀有忠心,因为那是不合规矩的,谁给食禄,就给谁打工,士们很明白事理。
所以赵无恤让自己冷静下来,板着脸对石乞、阚止说道:“汝等这是想将我放到火上烤啊,此事不可再提!”
子夏说的有道理,代晋是赵无恤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如何做,何时做,都很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