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在吴国做了几年人质后,勾践为人阴沉,只有他猜得透群臣的心思,群臣却不敢对他加以揣摩,当然,范蠡除外。
此时此刻,他提醒文种道:“忍了一十五年的大仇得报,大王却一点高兴的意思都没有,必然是在忧心其他事情。”
“一定是在忧虑楚国白公胜,或者赵国庇护吴国残党之事吧。”
文种去朱方跟白公胜碰了面,双方的关系又合作又竞争,看得出来,白公胜对江东之地是很感兴趣的。除此之外,赵国在江北的举动也让人很不安,听说夫差死后,那边竟然为其发丧,并且不断增兵,彻底从缴械投降的太宰伯嚭处接收了江北和邗沟。
“不,恐怕不止这些,大王面色不豫,是因为吝啬壤土,同时在计算利弊,算算吾等这些灭吴功臣还值不值得留……”
文种登时被这句话吓了一跳,追问道:“少伯,你这是何意?”
“大王为人,长颈鸟啄,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享福,可助其渡过危机,却不可与之同安乐。”
文种却是不相信君臣十多年的情分,勾践会做出过河拆桥的事情,呵斥范蠡道:“少伯你莫不是醉了?妄加揣度大王的心意,可是大罪!”
范蠡摇了摇头:“我跟着辛文子先生学过老子的自然之术,所以知道,天地有四时的交替,春天万物生长,冬天就要衰败死亡;人也有兴盛和衰微的变化,通达显贵到了极点就一定会转向穷困潦倒。范蠡虽然不才,但也知道进退,所以我才要离开大王,本来早在两年前吴城被围困时我就想走,却怕失去了君臣终始之义,为天下人所不齿,这才留到了今天。如今越国的情况是,高鸟已散,良弓将藏。再留的话,只怕没有好下场……子禽,你可愿意与我一同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