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甄之战后的总结会议上,赵无恤也通过卒长们的反馈,发现弩兵对无甲的徒卒杀伤较大,但若是对上大盾厚甲的甲士,就讨不到太多便宜。
此外弩兵善守而不善攻,在棘津之战是因为首次在中原地区用于实战,所以打了范卒一个措手不及。等到诸侯卿大夫们对这种武器渐渐熟悉后,相应的对付之策也会渐渐出现,不会再出现惊慌失措的情况了。
所以,无恤在考虑着,随着军队人数的增加,是否需要一个新的兵种。他们既能作为预备队,灵活运动保护重步兵戈矛方阵的侧翼,又能成为迅速推进,通过远程攻击将敌方甲士撕开一个缺口,好让剑盾卒能顺势攻入的突击部队。
在看见虎会演示掷戟后,赵无恤便如醍醐灌顶,恍然想起了那一天在太行羊肠道上的惊魂刺杀,那一柄柄尖啸飞来夺人性命的铜矛,于是无恤便敲定了未来的新兵种。
在廪丘府库中搜检了一遍他才发现,齐国似乎还挺流行这种武器的,此物不叫矛,而叫做“飞钩”。钩长八寸,芒长四寸,柄长六尺,用途是“以投其众”,也就是远程投掷伤人。
虎会也是一个旅帅之才,在听了赵无恤的陈述后,他也补充道:“君子之策善矣,下臣也想到了一个原因,齐鲁一带除了平原外,也有不少沼泽湖泊和崎岖的丘陵地带。为了适应这些地区作战的需要,甚至连方阵重装步兵也要进行一些以松散队形作战的训练。如此一来,远能掷钩、矛、戟。近能以小盾短矛格杀的轻步兵就更有建立的必要了。”
这就有了今天的训练。
无恤瞧了一会也一时技痒,他掂量着一柄飞钩。瞄准了远处的稻草人,对身旁的虎会、田贲等人说道:“最初训练悍卒们,是用来潜袭破邑的,但不是每座城邑都能用这一法子。”
他朝走前两步,单手执钩,口中叱喝一声,将飞钩举起,抛掷出去。只见那飞钩在空中划出一道曲线。却没能刺中稻草人,而偏差了两分,深深插到了地面上。
无恤无奈地摊了摊手,这门技术可不比射箭简单,也是要经过长期训练的。